【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逸】
6月18日,中国外交部长秦刚同布林肯举行了5个半小时的会谈,共进工作晚餐。会后,中方发布了通报文件。这次会议引发了全球广泛关注。
(资料图)
本次会议前,中国外交部长助理华春莹在社交媒体账号上提到,希望本次会谈能将中美关系推回中美首脑于巴厘岛峰会所达成的共识框架内。
图自社交媒体Twitter
2022年11月巴厘岛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时,中美双方领导人举行过一次会晤。回顾一下当时会晤的主要内容,首先是美方做了哪些表示,这些表示是被中方认可的部分,是美方最高领导人作出的承诺,是推动中美关系回到健康轨道上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中,美方承诺了所谓的“五不四无意”。第一,尊重中国体制,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第二,不寻求“新冷战”;第三,不寻求通过强化盟友关系反对中国;第四,不支持台湾独立;第五,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四“无意”,即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无意寻求同中国“脱钩”、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无意围堵中国。在此基础上,拜登同时承诺,美中双方有责任向世界展示,两国对分歧具有足够管控力,避免由于误解、误判,使得激烈竞争演变为激烈对抗与冲突。其次,美方认同,应确立指导美中关系的原则,这是一个非常新的提法。
中方向美方提出,双方是否应该建立新原则,指导中美关系在双方力量发生结构性变化的新时期,如何应对一系列冲击和挑战,可由双方团队在已有共识基础上继续谈下去,争取尽早达成一致。同时,美国政府承诺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不寻求利用台湾问题作为工具遏制中国,希望台湾和平稳定。
在巴厘岛峰会公报中也提到,两国元首同意,首先外交团队保持战略沟通,开展经常性磋商。两国工作团队应及时跟进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采取切实行动,推动中美关系重返稳定发展轨道。因此,本次布林肯来中国见外长秦刚,是巴厘岛峰会就已经确定下来的,但中间被耽误半年多的时间。其次,两国元首同意,两国财经团队就宏观经济政策、经贸等问题开展对话协商。第三,两国元首同意,共同努力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取得成功,同意双方开展两国公共卫生、农业、粮食安全对话合作达成一致,同意用好中美联合工作组推动解决更多具体问题,同意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性,鼓励和扩大两国各领域人员交往。
在了解到巴厘岛峰会的基础后,本次中方通报就很好理解。中方通报大致分为4个部分,表达意见非常丰富。
第一部分表达了中方战略观点,对中美关系现在的看法,以及中方对于中美关系的整体意图。“当前中美关系处在建交以来的最低谷,这不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不符合国际社会共同期待。”中美建交于1979年,这意味着当前中美关系可能比历史上曾经历过的1989年、1995年、1996年,发生撞机事件的2001年,以及其他有过一些尖锐冲突的年份更加糟糕。但中方的态度是,不寻求与美方发生冲突,也不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状态。中国认为这不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也不符合国际社会的期待。
中方表示,中方对美政策始终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本遵循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原则,这也应该是双方共同坚持的精神、共同守住的底线、共同追求的目标。但这是双方共同的责任,不是单方的责任。中方致力于构建稳定、可预期、建设性的中美关系。首先,中美关系应当稳定;其次,可预期意味着,如果未来出现矛盾,解决方法是制度性的,不需要试探,不需要每一次都进行谈判和交易,导致成本非常高;第三,建设性的中美关系意味着能够产出建设性的成果,而不是破坏性的成果。
接下来,中方提出几点“希望”,其实是对于美方的批评。中方直言不讳,但是委婉礼貌,“希望美方秉持客观理性的对华认知,与中方相向而行”。这意味着,美方对华的认知是不客观、不理性的;“维护好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意味着美方没有维护好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其中之一就是台湾问题;“冷静、专业、理性处理意外偶发事件”,意外偶发事件例如导致布林肯延迟访问的所谓气象监测气球事件,意味着美方的处理是不冷静、不专业、不理性的。有一个新词,“理性处理”。不理性可能就会开战,中美关系可能会走向冲突,这是双方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双方应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主席和拜登总统巴厘岛会晤共识”,意味着美方没有把承诺落到实处。
事实上,这也不是中方第一次提这个问题。习主席和拜登总统通电话时明确表达,中方希望美方把总统先生的承诺落到实处。这个表述非常直白,接近严厉。总统给出了承诺,如果团队没有落到实处,意味着两个问题。第一,总统的承诺是否没有诚意?第二,如果连团队都控制不好,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是否失职?最后,“推动中美关系止跌企稳,重回正轨”,是中方最后的目标。
第三部分,关于台湾问题。从特朗普政府、拜登政府以来,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当中的重要性、尖锐性、特殊性又开始重新浮现出来,双方的共识被破坏了。于是,中方专门就台湾问题单独进行了表示。“秦刚就台湾问题等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意味着中方有核心利益、有重大关切,但标志性的就是台湾问题。“阐明严正立场”,上一次出现的场合是王毅与沙利文在维也纳开会的时候也提到,阐明严正立场,表达不是很罕见。当美方违反承诺时,中方会做出这类似外交措辞和表态。但是后续中方又“提出明确要求”,这是极为罕见的表述,不仅是表达立场,而且明确提出要求。
秦刚指出,“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最重大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风险。中方敦促美国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将不支持台独的承诺真正落到实处。”中国看重的是,美国不支持台独的承诺真正落到实处,不要发出错误信号,不要做出试探性的、甚至是实质性的举措,这会导致中美关系政治基础出现动摇,产生严重后果。
对于会谈,“双方就中美总体关系及有关重要问题进行了长时间坦诚、深入、建设性的沟通”,意味着聊得非常深,可能很多问题都讲透了。与之前的公报相比,这次中方的发布当中有一个很特殊的部分,共有五点“双方同意”。中方试图向世界传递,中美双方达成了一定成果。
双方同意,第一,共同落实两国元首巴厘岛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有效管控分歧,推进对话交流合作。
第二,保持高层交往。这一条后补充了一个消息,布林肯国务卿邀请秦刚国务委员兼外长访美,秦刚表示愿在双方方便时访美。这个态度很有意思,在双方都方便的时候去,这是一种微妙的外交语言。在损害中国国家核心利益的时候,没有兑现承诺的时候,就是不方便的时候。尤其是考虑到这届美国政府在很多方面表现平平的情况下,访美本身就能为其在外交上加分,因此美国更加需要这样的访问,但是中国没有理由配合。善意应该是相互的,取决于美方的行动。
第三,双方同意继续推进中美关系指导原则磋商。从这一刻开始,巴厘岛会谈时双方元首同意的关于中美关系指导原则磋商,成为中美关系中一个新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关于中美总体关系讨论的新议题。不讨论具体问题,而是讨论相对宏观抽象的指导原则,对于中美关系在新时期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双方同意继续推进中美联合工作组磋商,解决中美关系中的具体问题。这次布林肯访问中国,带着非常具体的议题。这也是典型的美式做法,一方面对中国施压,在这些问题上提出美方关切,聚焦于核心价值观与中美竞争等。同时,又提出两个具体议题,一是芬太尼合作,另一个是气候合作。秦刚外长的策略非常清晰,只探讨宏大的问题,如指导原则问题,关系到如何落实双方元首峰会达成的共识,形成总体框架。至于具体问题,则放到工作组层面进行讨论。
《人民日报》在今年2月初即表示,中美需寻求原则性共识
最后,通报鼓励扩大两国人文和教育交流,就增加中美之间客运航班进行积极探讨。欢迎诸多学生、学界、工商界人士到彼此国家互访,并为此提供支持和便利。话音未落,美方即刻新增加4趟中美双方航班。双方进行健康的建设性互动后,立刻就出现了成果,虽然不是很显著,但是关系到人民的关切。另一方面也显示,现在中美关系达到了建交以后的最低谷,意味着要推进合作,已经需要从如此琐碎细小的环节入手,逐渐推动双方的关系回到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
共识部分着力塑造双方的共识,体现出中方对于中美关系一以贯之的诚意。美方也出了相应通报,长度只有中方1/3的体量。美方通报基本印证了中方的观点,但更简略些。有一个变化是,美方老生常谈的一些话题,如香港问题、台湾问题等本质上属于中国内政的例行指责,这次在美方公开通报文件中没有出现,属于一个信号。
如何看待本次中国外交部长和美国国务卿的对话,是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之前,需要引入一个概念,外交是什么?大国外交如何展开?现实和预期之间存在哪些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外交意味着用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分歧。所以,外交通常比较渐进,取得成果需要耐心。不能指望开一次会,所有问题迎刃而解,这在职业外交中基本不存在。
如果设置两个端点,第一个端点是双方关系极致恶劣,连谈判都没有必要,直接开战。但是单纯依靠战争彻底解决问题在现实国际社会当中是行不通的,国家关系在当下已经超越了“一战定胜负”,充满了不确定性。即使开战,最终也要回到谈判桌上解决问题。
另一个端点是国际关系毫无矛盾,一切利益和谐并存。然而,在当下,主权国家仍然是国际体系最重要行为体,这种情况也不存在。在两个端点之间,国家使用各种方式进行博弈,最终解决问题主要通过外交谈判,有些是台面上的,有些是台面下的。
举例而言,从巴厘岛双方元首峰会,到本次中国外交部长和美国国务卿的对话,中间发生了很多事。中国气象检测气球飞到了美国,美国反应激烈,导致布林肯到中国的访问推迟。美方不断增加制裁清单,在人权、台湾问题上等做小动作等,这一切都是对中国施压,迫使中国认同美国的游戏规则。中方的做法是反制,冷处理,等美国表现出应有的负责任态度再同意访问。这次布林肯访问中国前,官方表述是“经中美双方商定”,这意味着来谈什么、谈成什么、态度如何,这些条件都满足,中国才同意布林肯访问。
在香格里拉会议上,中美国防部长进行了清晰明确的表态。同时,在线下方面,美国“钟云号”驱逐舰在台湾海峡进行“自由航行”,而中国的“苏州舰”在台湾海峡东侧强势拦截。这彰显了中国对整个台湾海峡的事实管辖。
美方进行军事演练,中方则进行中俄军机第六次战备巡航,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逼近关岛。轰炸机携带的是1500公里到3000公里射程的空对地导弹,展示军事力量。中国展示在广阔区域的优势力量,不接受美国军事施压。美国如果不愿意承担就此发生冲突的代价,那就接受中方原则坐下来谈判,同时中美联合工作组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磋商。
在这次会晤之前,中国最高领导人在接见比尔盖茨时,不仅称呼其为朋友,还说寄希望于中美关系的未来、寄希望于美国人民。这让人想起20世纪50年代,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著名的三句话声明。在中美尚没有建交的情况下,中方的表态是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利益是一致的。
刚才提到,当前中美关系处于建交以来最低谷,这不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中国始终认为,中美两国人民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需要健康良性友好的中美关系。
现在,美国一小部分人基于各种各样的目标,有些为了个人的政治声望,有些基于所在行业和利益集团的诉求,试图损害中美关系。排除这些干扰的过程是复杂的,需要多管齐下,既要有台面上的,也要有台面下的,需要信心、耐心和韧性,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中美战略博弈是一场持久战,考验人在时间流逝中的耐心和韧性。谁对未来前途认识清晰、方向明确、战略稳定,谁就更容易从竞争中胜出。
这次美国国务卿对中国的访问和中国外交部长的会晤可谓万众瞩目。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所有人都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中间有一些令人感到惊喜的变化,反映了中美关系中的结构性变化,即中国人民的心态正在调整,以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接受一个共有的现实。中美实力结构发生变化,中美人民相处方式也要发生变化。通过谈判推动中美关系向着有利于中美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方向前行,这就是中国要做的。在此过程中,中国人民表现得非常从容。
不同媒体镜头下的布林肯访华照
从未来发展看,除了国力竞争与战略博弈,心态竞争也非常微妙,甚至更加关键。如果能够以从容自信的心态处理中美关系,随着时间流逝,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一定可以推动中美关系重新回到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上;在让中美两国人民以及世界人民都获益的基础上,推动中美关系克服困难,继续前行。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标签: